第二个阶段,1994年~2004年6月30日,全汁与半汁葡萄酒共存阶段。即国家标准GB/T15037-91《葡萄酒》、行业标准DB/T1980-94《半汁葡萄酒》和QB/T1982-94《山葡萄酒》标准,同时将QB921-84《葡萄酒及其试验方法》标准作废。
第三个阶段,2004年7月至今,葡萄酒行业管理进入全面规范阶段。目前,与葡萄酒质量相关的标准GB15037-2006《葡萄酒》、GB/T15038-2006《葡萄酒、果酒通用实验方法》、GB/T25504-2010《冰葡萄酒》等,相关标准体系的建立和推进,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促成了十大葡萄酒产区规模化的形成。
目前,尽管我国的葡萄酒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标准体系的建立相对还比较薄弱,这对葡萄酒行业的持续发展是不利的,我们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国情,从四个方面完善葡萄酒监管体系,引导行业走向健康发展之路。
第一,理顺现有的标准体系,变产品标准为强制性标准。在现有的标准体系里,有个别条款与国际标准有差异,如二氧化硫的含量、允许使用的添加剂种类等,应与国际标准接轨。
第二,细化产品标准,体现质量优劣。葡萄酒的自然属性较强,仅用合格和不合格来描述产品质量是远远不够的,另外,我国目前的产品标准没有等级的划分,这也有待完善。
第三,对产地酒、品种酒、年份酒进行严格规定,防止假冒。葡萄酒质量与原料种植的生态环境、葡萄品种、采收年份等自然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产地酒、品种酒、年份酒直接反映了葡萄酒质量的好坏,这些内容不可随意标注,否则就会造成混乱。
第四,加强对葡萄酒中间过程的控制,全面提高产品质量。这可以让生产者有章可循,监控者有法可依,从根本上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使标准体系更加丰满,更有立体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企业来讲,每一个环节都会涉及不同的标准,但如果每一个环节都没有标准,或只是局部有标准,或有标准没有执行,企业必将陷入杂乱无章的窘态。如果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标准化就是企业的灵魂。标准于企业,既有约束力,又有保护力,更有促进力。我们要不断更新、废除不合理的东西,补充新的内容,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使我们的标准更加完善。
从我国葡萄酒产业标准体系的建设上看,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具体表现在四个层面:
第一,现行国家标准没有对葡萄酒质量进行分等分级,企业纷纷自行制定产品等级。由于缺乏对不同等级的葡萄酒做科学的描述,这就使消费者对国产酒的产品等级意识模糊,更无法令消费者对不同品牌的葡萄酒进行横向比较。
第二,部分产品缺少标准、规范。例如,脱醇葡萄酒等特种工艺葡萄酒缺少国家标准和规范,市场混乱。
第三,葡萄酒风险预警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体系尚不完善,许多技术标准存在空缺,质量控制指标和检测技术滞后,各个部门的职能责权分工存在交叉、衔接合作存在漏洞,造成葡萄酒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第四,技术专业人才匮乏。技术装备和专业人才是葡萄酒行业发展的坚实基础。目前,我们的葡萄酒产业,在葡萄种植、采收机械、高端筛选、破碎、压榨机械等方面,还缺乏创新能力。葡萄酒企业缺乏对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视,擅长土肥管理、栽培技术、酿酒工艺、高品质葡萄酒生产的专业性技术人才相当匮乏。
我们应该发挥本土优势、加大力度研发创新、提高自动化水平等,在政府鼓励政策的帮助下,不断自我转型升级,才是国产酒突破困境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