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葡萄酒文化是在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后逐渐形成的,在唐朝时期,就有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饮酒意境。
当前,中国葡萄酒文化还处在融合阶段,还没有完全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品牌文化。只要我们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就一定会形成中国独特的葡萄酒文化。
就个人来看,中国葡萄酒的文化应该包括历史文化、风土文化、同时也要契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早在张骞奉命出使西域时,就有“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的记载;也有唐朝李白的“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一直到现代的百年张裕、通葡等,无不形成了中国葡萄酒文化的历史背书;从南到北,无论是云南产区干旱河谷、峡谷的风土,还是烟台产区温带湿润季风的风土,抑或通化产区以山葡萄为代表的寒带风土,无不组成了多姿多彩的风土文化;在新时代下,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葡萄酒消费时代已然来临,西方饮酒文化和中国饮酒文化将融合的越来越紧密,这也正是中国葡萄酒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
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上,从符合中国人的饮酒文化、饮食文化和礼仪文化出发,形成中国特有的葡萄酒文化。
当然,就目前来讲,要形成中国特有的葡萄酒文化,还需要正视和突破四个问题:第一,是对国外葡萄酒的盲目崇拜,一些消费者对国外葡萄酒缺乏理性认识,盲目跟风;第二,国内葡萄酒生产和消费成本大。在国外,葡萄酒属于农业产品,是日常消费品;在我国,葡萄酒是工业产品,消费人群少,难以形成大众地域文化;第三,葡萄种植受土地制度制约较大,我国的土地承包制度和流转制度,不利于葡萄长期稳定种植,也不利于形成好的风土文化;第四,葡萄酒在中国发展有效时间较短。无论在种植、酿造、销售、文化推广等方面,与国外葡萄酒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要打造中国葡萄酒文化,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就是增强对葡萄酒产业的认知。中国葡萄酒产业是高效农业、绿色工业、特色旅游业,他的最终形态就是文化产业。只有把葡萄酒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来看待,才会有更持续的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只有双轮驱动、两翼共振,才能健康持续发展。
其次,建立中国葡萄酒文化认知体系。一要培养消费群体。为什么中国消费者会存在盲从消费现象,这与我们的宣传推广有密切关系,因为大多数商家比较重销售产品,轻宣传文化,今后要重点在葡萄酒文化知识的宣传普及上下功夫;二要深挖产区内涵。各产区的葡萄酒要符合产区的“气质”,每个产区都有可挖掘的东西,塑造自己独有的形象。比如,通化就着力打造鸭绿江河谷产区,着力提高北冰红知名度,着力塑造自己的民族品牌。三要加大基础投入。要建立健全葡萄酒相应的培训机构,做好推广平台建设,加强文化传播,通过和媒体的合作,不断宣传推介中国葡萄酒的文化和特色以及中国葡萄酒的风土。
再次,要汲取中国民族特色文化,实现变道超车。实现中国葡萄酒产业“变道超车”,归根结底还是要拿产品说话,只有自己的独特品牌过硬,才有底气去宣传、去比较。比如,通化产区一直致力于研发以北冰红为代表的山葡萄酒体系,打造“世界的中国风土、中国的民族产业、吉林的文化品牌、通化的城市名片”,以独特的产区形象屹立于世界葡萄酒品牌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