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澳门最正规的游戏平台官网 新闻网

澳门庄闲网站游戏 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市场 > 国家名酒周刊 > 正文
酒浓情融
来源:《国家名酒周刊》  2016-01-27 17:37 作者:杨孟涵

  在所有民俗节日与传统之中,春节无疑是气氛最为浓厚的一个特殊节日。讲究人情、乡情的中国人,在过年期间,都要排除一切来合家团聚,享受亲情,欢度佳节。过年期间,美酒必不可少。开启五粮液等佳酿,不仅仅是为了佐餐,更重要的是,可以融合一团情谊,让节日的气氛更为浓郁。

  春联年画,佳节氛围

  新年期间,春联、年画,以及其他等等风俗,都在昭示着辞旧迎新,也衬托着过节的气氛。正如同五粮液好酒的衬托一样,这都成为新年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墙壁、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喜庆的气氛。年画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而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杰出的广告画革新者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为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爆竹声声,酒香悠悠

  过年期间,放爆竹必不可少。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在民俗专家看来,爆竹声声,象征着日子红火,而五粮液酒香悠悠,入口之后的爆裂和渗透,而后的绵长余味,正与爆竹相似。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而,山中有一种动物“山臊”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人们为了对付它,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都成为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远销世界。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闹花灯,元宵节的浓情

  正月十五是传统的元宵节,也是过年期间最后一天狂欢日。闹花灯、吃元宵,以酒佐餐,以酒助兴。

  按中国汉族民间的传统,在正月十五的晚间,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赏灯起源于“火把节”,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汉族传统节日。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汉族民间有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

  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酒浓情融——无论是贴春联、年画,还是放爆竹、闹花灯、吃元宵,这都是年味的传承、人情的传承,这种民俗传统代代相传,都少不了酒来佐兴,对于传承千百年的五粮液来说,其酿制工艺、其酒中蕴含的文化因子,都与中国注重人情、亲情、乡情的传统分不开。来一杯五粮液,酒浓浓,情融融。

编辑:赵果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