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4月23日电 在成都市近两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中,共有16家中小企业通过运用专利权、商标专用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进行质押贷款成功融资5510万元。这是记者从23日成都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长期以来,“初创期”融资难一直困扰着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发展壮大。由于此时企业规模小、资产少、价值判断困难等,金融和风投机构畏于风险不愿进入。据成都市科技局调查,全市仅有10%的金融机构和5%的风投机构表示愿意关注“初创期”的企业。
为解决这一问题,2008年3月,成都市启动的“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帮扶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系列举措:首先建立了“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并通过设立4000万元的政府担保资金,最大限度降低金融部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贷款的成本和风险,一旦企业贷款出现问题,政府将承担其中90%的损失,银行仅承担10%。
根据成都市与成都银行签订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合作框架协议”,成都银行将按照政府担保资金的3倍规模放大贷款授信额度,总额达到1.2亿元。
为了控制风险,成都市要求科技型中小企业质押的知识产权必须是已经处于实质性实施阶段、市场潜力较大的项目。此外,成都还引入了专门评估机构对知识产权进行评估,要求贷款额度不超过企业知识产权评估价值的40%,并设定了100万元的单笔贷款上限,贷款期限不超过1年,但可以循环贷款。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成都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还通过财务监管、企业经营活动监管等措施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状态。
据了解,在已获得5500多万元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1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中,至今没有出现一笔不良贷款。
编辑:赵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