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6月21日电(新华社记者王艳明)最近,三个从事科研的人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一个是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一个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志伟,还有一个是甘肃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所长王一航。
这三个人被社会所关注,都与学术研究有关。所不同的是,陆杰荣和徐志伟因涉嫌“抄袭”他人著作,成为媒体和公众
文章来源中国澳门最正规的游戏平台官网
新闻网口诛笔伐的对象,而王一航因潜心研究土豆,一心服务农民,成为甘肃省委号召各条战线学习的榜样。
熟悉王一航的人都知道,他所处的工作条件和科研环境,都无法与陆杰荣和徐志伟所在的东部高校相比。他取得令人羡慕的成就,也没有什么高明“诀窍”,就是“踏踏实实搞科研,心中装着老百姓”。
其实这朴素的真理正是从事学术研究的人们应该学习的地方,也正是让那些学术造假者“汗颜”的地方。近年来,学术研究中的不正之风不少,而“抄袭”之风更似有愈演愈烈之势。其实,不管造假者手段有多高明,都不难发现其“浮夸”“利己”的共同特征。著作多产,并没有多少学术价值,弄虚作假,只为了个人的腰包和升迁。
而王一航则不同,在科研上,他不贪大求多,科学严谨,工作二十多年来,只选择小小的土豆作为研究对象,孜孜不倦,反复试验,选育出一个又一个土豆新品种,特别是选育的陇薯3号,开创了我国马铃薯高淀粉育种的新突破,成为西北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土豆。
在搞好科研的同时,王一航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他时常告诫自己:“科研成果再多再好,农民用不上,那也是白搭。” 为了让选育的土豆新品种能够助农增收,他把田间地头作为科研阵地,手把手地教给农民。正因如此,很多种土豆的农民都认识“王洋芋”。
遵循科研规律,遵守学术规范,这是对一个科研工作者的基本要求;用科研成果服务社会,造福大众,这是一个科研工作者的起码责任。纵观王一航所走过的道路和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其实他只做了一个科研工作者本应该做的事。
学术上存在的不正之风,固然与我们的科研体制、学术评价体系等有关系,但极其重要的另一方面是一些人的职业素养和学术操守上出了问题,不踏踏实实搞研究,因此做不出来“道德文章”。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中国澳门最正规的游戏平台官网
新闻网。
编辑:乐怡